央美毕业季-装置艺术与雕塑展

在特定时间、场合用特定艺术品与观众互动的艺术流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其形式和概念可追溯到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寻求重新定义艺术作品的作用与功能。它部分地对特定的展览空间进行转化,拒绝形式主义的范式以及市场化的作品。将艺术实践与非艺术的生活领域相联系,反对艺术必须具有分离的形式和持续的对象的艺术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将艺术视为审美经验独特领域的界限。

装置艺术是指置于在空间中的物体(也可以包括美术家本人),具有合成媒介含意。从这一点看来,“装置”即“物体”的延伸,是空间本身的异化,是人和物体、环境的对话。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上内容也摘自百度词条,为了能更严谨的描述装置艺术的概念.实际上装置艺术的与绘画雕塑等较为传统的艺术形态相比有很多好处,最为凸显的便是”融入其中”或者描述为”互动”,欣赏着可以置身其中,参与到艺术当中去.在三维空间中,还可以加入灯光映以及声音映衬.但装置艺术很依赖于展示场地,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装置艺术还是可变艺术,展览期间创作者可以改变艺术品的展示组合形态.

其实艺术品分类本就存在争议,在融合打破陈规与束缚被提倡的时代里,也不用拘泥这些.

实际到雕塑展区我的相机已经没有电量了,幸好我观览过程不用躲避人流,没有任何干扰的欣赏,拍照记录,不然恐是更早便电量告急了.呈现部分艺术品照片.本身雕塑艺术专业知识我比较匮乏,停留在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雕塑,便不表达个人观感.但每一件作品就最基本的材料与表达方向都有做简单了解.

与毕业展同期在北京芳草地旁的酒店21层,展出的非常耐人寻味的装置艺术,空间与艺术品非常契合,推荐有条件的可以前往欣赏.由卢征远老师打造的<<承露无际>>,思想来自<<老子>>中”天地相合,已降甘露”,造型各异的琉璃球像露珠像水滴,象征生命.在这里耳边响着艺术品的配乐莎莎声,置身其中会被激发内心的感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