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背述 是精神的交流

优美的画作看多了难免自己会手痒痒,又拿不回家中面对欣赏就只能砚墨止痒.

这篇应该是就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展有关的最后内容书写.可能到闭展算起来讲解了4场,2场枯燥的艺术下沉让审美融入生活;2场初级如何面对一幅艺术品.算是师嘱使命.

有人最近问过我,这样“满腹经纶”是不是特别有优越感啊? 这哪里是什么优越感,在我看来一切优越感都是自卑感的倒立行走罢了.其实有的并不是优越感而是无奈感.艺术从来不需要背书,当你的世界观是通过审美构架的时候,你不会允许骨架上留有腐肉,也不会允许枝干上挂满虫蛀的芽枝;就会不停的探索用美学与文化来化解美与丑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就成了当今的模样.

展览一般不愿意说话就自己默默低调的看,有时候一旁错误的言论让人讨厌才说上几句;展览一定要多看,配合做规律的审美积累;终归能找到一种方法论去解读艺术的.但不要看那些伪命题的文字书籍,《如何读懂艺术》《看懂艺术背后》诸如此类的书籍,扔一张作品能用上万字揣测创作者的内心,又跟着写出来弘扬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这些内容纯属是美学糟粕.这就像我说的不要让小学生学素描,你让他画就行了,别再用你的边界限制住他对美的认知.你管他用什么呢,水彩笔,油画棒,什么都可以,他在描绘通过视觉感知内心理解后的画面不要干预他.

已经经历过2次试着解读展览收集回来的问题与反馈有点令人触目惊心.可以归纳为视觉感知与意识形态灌输之间的矛盾,这个我仔细思考后试图去找到一个缓和的答案,最终放弃了.矛盾不是凭空,而都具细节始末,并非一日两日所致,这不是我这凡夫俗子可以化解之矛盾.

都爱听我讲解国画,也不知道原因所在;1文学2当代艺术3才是写意国画,其实自己对理解深度的看法排序是这样的.也可能是传统国画没有长期笔墨基础光靠背书无法传达意境与气韵.这东西就像媒体传达思想树立榜样一样,让人们看到了众位英雄,可你认识英雄英雄不认识你;一通文字给你解读榜样是如何成功的你信了,你学了,成功了吗?是该埋怨榜样,还是埋怨媒体,更或者埋怨社会埋怨自己?所以精神文化层次的榜样一定找生活中认识可以沟通的人选,找身边真实存在的活人为榜.这就像自己去解读释怀,看了书听了说有用吗?最终还要自己去感悟,很多东西是书籍文字远不能帮助到你的.

关于艺术下沉,自己也持开放态度;如果精神上得到满足与快乐;也没必要强求其“下沉”什么贫穷与饥饿不过是物质皮囊之苦,何以盖灵魂,大可以沉浸式的创作.皮囊不过止步于漂亮,触动灵魂才为美.如果创意达到高度就该去做艺术创造,像我这样天生愚钝的才只能做商业;何必强求他们接受我的理念呢.我羡慕那些可以肆意传达自己情绪的艺术家,只是现实不让我这样表达罢了,所以我还是低俗的.但通过作品展示灵魂就不要绕弯子,灵魂是去庸俗的,创作者就该让灵魂赤裸着面对欣赏者同样赤裸的灵魂;不该遮遮掩掩让人看懂不得,还要让人像个医生拿着手术刀解刨画作去找寻灵魂的创作者就是耍流氓.

师恩如同父母,说我便要努力去做;逐光还不行非要让你做光!想逃离当下并不是因为其他什么,是自己只是凡夫俗子一个,而艺术造诣必是要饱受无尽之孤独,古今中外亦是如此;自己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罢了.终于要结束了5月6月,各大毕业季;他们画的很多我不爱看,我写的很多你们不爱看.让我们都回归到热爱当中.

提前预祝端午节快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