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还是给自己放了几日空闲,就像画面中的留白一样,算是为了更好的总结也是想增添一些松弛感;就这些总是被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所打破,身边朋友的不靠谱总能给你捅出一些天大的篓子弄的无法收拾,而且还是在反复叮嘱的前提下“明知故犯”,篓子起点一次比一次高.一个头两个大.
生日快乐,很多时候都需要仪式感;轻轻的几个文字,其实是累积在厚厚一沓英写卡纸文字的厚积薄发;像极了前一日就要通宵广场排队才能看得上的升起一样,在自己内心里累满了诚意.
在状态好的时候创作,没有那种松弛的状态就停停画笔,去做审美水平降低2-3个档的商业化内容,去阅读书籍;总之把最好的状态留给创作,最松弛的状态下创作.
看了几个展览不辜负假期,按照入门,中级,与进阶做一个推荐,绝对避雷不踩坑.第一个针对所有喜欢艺术的群体推荐《入世》这个在CBD泰康美术馆的展览.作品范围较广,总有一款适合你,适合大众无目的的观览.泰康美术馆算是一个新的艺术展馆,《入世》也算得上美术馆开馆大展,该展览优缺点太过于赤裸明显.先说优点,作品范围涵盖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单幅就值得前往能撑得起一张百元门票的单品,就像你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冷军的《小姜》,可以看到徐冰西夏文巨幅书法,可以欣赏到吴冠中《北国风光》,林风眠的《炼钢厂》.展场作品该是汇集了很多大神的收藏了.但是新的展馆缺点也是太过于明显,《入世》汇集这么多难得作品但策展人水平确实有些待提升,画作陈列能看到逻辑但是不是正确的尝试;这种不规则的陈列形式确实太影响欣赏,会干扰影响内心与画作的交流.其次展馆的灯光不好,或者说可以很简单做得更好然而却没有.还有所有画作只有一个艺术家备注没做任何注视,定位大众确不能推向大众.
在来说一个中级水平的展览,798UCCA的《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已经临近尾声希望不要错过.这场展览是典型的商业展览,但是非常推荐.理由有3:其一,策展人非常专业,非常有逻辑的把观者带入马蒂斯的世界,一场展览了解西方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马蒂斯.其次,这场展览纠正了中国艺术教育中对马蒂斯不正确的解读,即“野兽派”,“装饰性”的标签,亲临的人可以通过作品给出那个正确的认定.最后,同时期毕加索以及后期受到马蒂斯影响的关良等艺术家作品陈列让观者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对比从而收获感满满.其中不乏经验的剪纸拼贴展厅,看着《伊卡洛斯》我还是有些激动的.UCCA这场年度大展缺点也是有的,展品量有些过于多了近300幅作品,体力有点透支让人.如果决定去可以仔细阅读我之前关于这场展览的文章《不野兽 不装饰 才是马蒂斯的马蒂斯》,这篇中我尽可能的用文字把“装饰”这东西讲透彻.
最后介绍的是一场太难得的专业级艺术家个展,松美术馆毛焰个展.这个展览就需要不是嘴皮子上喜欢艺术的同学欣赏了.一场汇集了艺术家26年作品贯穿的画展,策展人的高水准成就了这场盛宴.但相信不同的人仍会拥有多种内心的观感,但我相信这场展览下来策展人都是被高度肯定的.
我去的时候松美术馆几乎无人,这么难得的展览却没有像798一样人头攒动,其实也是当今艺术与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北京相隔10年后再次看了毛焰的个展,想想十年前的展场内容,怎么说呢,欣赏艺术家毛焰这十年内的创作同时与自己这段高速的成长审美交融有很大的感触.
认真欣赏了每一幅作品,当然大部分作品其实是回顾了.毛焰出现就躲不开肖像,而毛焰的肖像是去通常表达的,没有色彩元素.作品的表达中运用着中国传统的皴法,还是熟悉的毛焰式肖像表达.
中厅呈现了四幅毛焰不同时期的肖像,我开始去感受策展人的展现方式该就是结合时间的.“托马斯”我到今天仍认为是毛焰的精华,到展场前是,观展后依旧还是;抹不去的毛焰标签已经与托马斯完全平行了.实际上“托马斯”的意义是“语言”,在全天下艺术创作都在描绘主体时,艺术家毛焰作品主体实际上一种语言.即“绘画主体”成为“绘画语言”的表达,这样说是否可以理解?我认为这是毛焰成功作品的意义.
苏格兰系列,在自己成长后的回顾明显感受了艺术家毛焰对自己的坚持,在这段时间周期中并没有追求创新而是用习惯书画着肖像.在毛焰的肖像作品中,那些着装衬托情绪的重要的特征消失了,他将笔墨集中于人物头部以上,集中于头像的塑造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人物本身,吸引我们的不再是“人”而是肖像中人的情绪和状态,通过绘画呈现出纯粹的魅力.
但经过经典的托马斯系列展厅后还是认为经典无法颠覆,托马斯就是毛焰的经典.从托马斯系列开始,反复描绘西方小人物,他自我隔绝自我边缘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独特的案例.在一个和中国并无关系的托马斯身上去打磨自己.
抽象是这次第一次感受毛焰的新尝试,也许从写实到抽象是每个画者都躲不开的宿命吧.肖像是对一个事物的改编,而抽象是对一个空无之物的无中生有.长达20年的肖像给艺术家带来了纯熟,却也伴随着危机,抽象上探索似乎能对这种熟练带来一丝转机.毛焰创作第一张抽象化用了快3年的时间,在抽象题材上,艺术家以往的所有经验全都失去了效用,所谓创新是伴随着撕裂的,抽象题材的出现让毛焰进入了手足无措的状态.
在看过毛焰纸本的少许展出作品,便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家的一些内心;纸本往往是尝试,是输出的随意,然而往往这些更能轻松接触到内心.
最后穿过展场的主厅后看了毛焰静物的作品,我只说下自己的感受吧.毛焰也是我欣赏的用中国传统绘具,技法(国画皴法)结合西方绘画的艺术家,我认为这些都是很有尝试意义的事情,肯定,欣赏且崇拜;但各种维度的中西结合都没有对错之绝对,至少在如今我们都无法定义还要交给时间.在抽象与静物中我看到这种在肖像中成功的表达截然不同的一种未完成性(仅仅是个人感官),无法颠覆“托马斯”的成功,也无法验证艺术家突破与尝试的正确与否.
毛焰的个展我特别推荐给艺术从业者,或者是已经真正走进艺术的群体,实在是近期重量级的展览;并不适合大众观览,更不适合自拍党前往去干扰他人观展;展览是有内容深度的在不同阶段应该观赏对应的内容更为融洽.
非常愧疚到假期尾声才书写这篇内容,空闲时候沉浸在一沓子新书里,近期读的杂书有那种幼儿园一样的诗集也有金观涛深刻的《现代社会与轴心文明》;在接触过几个策展人后鲜明不同的人格特色也勾起很大好奇心,看了两本有关策展人相关的书籍.
云朵在光影里依旧变化着姿态弄人,秋风里愿能平稳地飘浮流动.其实自己特意规避躲避着几个圈子,人尽皆知的圈子规则自己又不愿不停告诉自己“不是绝对”,“也有例外”之类的话语所致.在自己通过与艺术的交流中“悟”到了最后层逻辑后就太渴望一种日常的“松弛感”,不愿再受到眼睛,耳朵的袭击,那种根深蒂固的在乎与在意遇到这些还是会情绪大乱.太过自私的躲避了,而其实又深深的知道每个人越是刻意躲避其实都是最在意的.